四 人性的另一面——重大事件篇-《世界未解之谜全知道》


    第(2/3)页

    更多的人认为,当时的那场大火应该是莫斯科人自己放的。当年,由于敌强我弱,库图佐夫决定放弃莫斯科,莫斯科人民也决定随俄军一起撤退。为了不给入侵者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莫斯科居民忍痛放火烧了莫斯科城。拿破仑就一直认为放火烧城是莫斯科军政总督罗斯托普金蓄意谋划与部署的。因为当法军企图救火时发现,偌大的莫斯科城内居然没有一件消防水龙头和灭火工具,显然是事先有人把它们都运走了。另外,城里城外同时起火,显然也是有计划、有部署的预谋。而当时法军逮捕的一些纵火嫌疑人也交代是罗斯托普金指使他们这样干的。据说,罗斯托普金在后来也曾说过,是他命令放火烧城的。

    从战略的角度看,放火烧城的决定虽然代价惨重,但却十分正确。这是一次十分勇敢的“焦土政策”,它表明了俄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抗击侵略者的决心。而真正追究放火的元凶,应该是法国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入侵,才迫使莫斯科人民不得不烧毁自己美丽的家园。

    也有人认为,这场大火是莫斯科人和法国人共同所为。更为激进的说法则是法国人蓄意纵火。苏联的一位历史学家就在他的论著中这样写道:“看到莫斯科大火的俄国人证明,拿破仑是事先有计划地来焚毁和破坏莫斯科的。”

    然而,无论是谁放的火,都让莫斯科城遭到一场空前浩劫,战争带给莫斯科人民深沉的伤痛。

    ■沙俄贱卖阿拉斯加之谜

    阿拉斯加这块不毛之地下面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金、铜、铂、银等资源。阿拉斯加也是盛产鲑鱼和大比目鱼的世界著名渔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它都是一块宝地。然而,多年以前,沙俄政府却选择了将这块宝地拱手让给美国,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自1776年正式建国以后,就一直热衷于扩充自己的领土。1803年从法国购得西路易斯安娜,1819年迫使西班牙让出佛罗里达,1845-1853年夺占墨西哥多块领土,1898年吞并夏威夷……在这些金钱加大棒的领土扩张战略中,1867年美国花720万美元从沙俄购买了占美国领土面积1/6的阿拉斯加一事却颇受争议。

    19世纪,英美俄法各国都忙着扩张领土,为什么沙俄会将自己辛辛苦苦开发的殖民地——阿拉斯加贱卖给美国呢?

    之所以说是贱卖,是因为阿拉斯加是有着丰富资源的一块宝地。尽管阿拉斯加1/3的面积位于北极圈内,气候严寒,除南部沿岸外,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可这块“不毛之地”却拥有丰富的地下宝藏:石油、金、铜、铂、银等。特别是北极地区滨海凹陷地带为石炭纪以及三叠纪和白垩纪地层,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极大。此外,太平洋东北部暖流使阿拉斯加南部沿海峡湾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渔场,盛产鲑鱼和大比目鱼。它的价值远远超出720万美元的价格。

    根据历史记载,在这场领土买卖中,沙俄方面似乎比美国方面更加急切。例如,当时的沙俄重臣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就在1857年3月写信给沙俄新上任的外务大臣亚·戈尔恰科夫公爵,特意建议卖出阿拉斯加。他在信中写道:“这种出让是完全合乎现代要求的。我们不必欺骗自己,而应有所预见:美利坚合众国想要整个地统治北美,肯定会攫取我们这些领地,而我们又无法把它们藏掖起来。再说,这些领地带给我们的好处微乎其微,出卖它们不会引起过分的反响……”对此提议,沙皇更是御笔批示:“此议值得考虑。”因此,沙俄的权臣们自发组成了一个密谋集团,开始悄悄筹备卖出阿拉斯加一事。

    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作为密谋集团的主将,除经常在皇上耳边吹风外,还把财务大臣赖滕拉入圈内。而驻美公使斯捷克利男爵一开始就是此集团的干将,十年内为卖出领土奔走于俄美之间,不遗余力,甚至准备了使俄国蒙辱的条约文稿。“十年磨一剑”,密谋集团开始分头行动:大公负责打通外务部,重新向外务大臣提出这个问题;财务大臣以金融危机来逼压沙皇,建议向西方贷款;驻美公使则加紧同美国政府磋商。

    1866年12月16日中午,密谋集团的全体成员以参加“日祷”活动的名义来到外务大臣家。沙皇本人也来了,他明确表示同意卖出阿拉斯加。没有正式记录,只是亚历山大二世的日记中有两行文字:“中午1时,戈尔恰科夫公爵就阿拉斯加之事举行了会议,决定卖给美国。”沙皇的日记表明卖出阿拉斯加已成定局,可此时大臣会议和国务会议对此一无所知。

    就这样,密谋集团避开外务部,指定驻美公使斯捷克利男爵全权负责谈判和签约。可是,作为全权代表的这位公使先生手上竟没有任何政府的书面指示或授权书,只是财务大臣叮嘱了一句:“要500万美元。”

    就这样,斯捷克利男爵同美国的谈判成为一场不折不扣的卖国丑剧。条约正文是由美方口授笔录的。七项条款中有五项讲的是美方的权利,即签约后美国政府应得到什么。其余两项是有关付款问题,但对付款过程中违约的责任和惩罚只字未提。

    1868年8月,斯捷克利男爵交给俄罗斯国库一张“720万美元全部收讫”的凭据,并称钱已转入纽约某银行。可据该银行向美国国会作证时确认,汇入银行的钱只有703.5万美元。不用说,16.5万美元已装进外交代表的腰包。

    这位男爵的最后命运更使这场领土买卖谜上加谜。据记载,1869年5月,斯捷克利男爵曾写信给外务部的友人,说希望得到两年的休假,信中充满恐惧和忧伤。从此,这位男爵就失踪了。

    ■《田中奏折》是真是假

    《田中奏折》是反映日本法西斯主义侵略扩张野心的一份文件,它一经公布,就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但日本政府却一致否认这份奏折的真实存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每一场浩大持久的战争中都可能存在一些神秘莫测的重大事件,日本对中国的侵华战争也不例外。比如,日本侵华史上著名的《田中奏折》事件,就是一个当时在国际上引起强烈震动,几十年来却仍然扑朔迷离、难明真相的历史公案。

    19世纪末,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强国。但因其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从而急于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而作为日本邻国的中国由于自身资源的丰富以及国力的衰弱,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觊觎。

    1929年2月,南京出版的《时事月报》刊出一条让世人震惊的新闻:《惊心动魄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亦即历史上所称的《田中奏折》。

    《田中奏折》明确表示:“过去的日俄战争实际上是中日战争。将来如欲控制中国,必须首先打倒美国势力,这和日俄战争大同小异。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倘若中国完全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亚细亚、印度、南洋等地异服的民族必然会敬畏我国而向我投降,使全世界认识到亚洲是属于我国的,而永远不敢侵犯我国。这是明治大帝的遗策,也是我大日本帝国存立的必要大事……”《田中奏折》全文6706个字,分五大章节和一个附件,从军事行动、经济、铁路、金融、机构设置等方面,对侵略行动作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字字句句无不彰显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吞中国及整个亚洲的狼子野心。

    《田中奏折》一经披露,立即引起世界范围的哗然和震动,各国舆论纷纷表示惊讶和谴责,中国各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日浪潮席卷全国。

    日本当局立即否认有此奏折,并对外一致声称《田中奏折》为伪造之物,旨在污蔑大日本帝国。日本当局许多的当事人还先后出面发表谈话,声称从未见过此奏折。日本的学者也跟着推波助澜,叫嚣《田中奏折》纯属伪造。

    日本方面否认的理由依据主要是:

    首先,《田中奏折》书写形式不符合日本惯例。

    日本政府认为,当时中国方面所公布的《田中奏折》从内容到形式均存在许多错误,不符合日本书写和呈送奏折的惯例。从上奏的形式上来说,奏折一般不写收件人的姓名,而是通过宫内大臣向上呈递的。但这个奏折不仅写了收件人,而且写的是宫内大臣。

    其次,奏折内容存在失实、错讹之处。

    日本政府还指出,奏折内容有失实、错讹之处。如:奏折里提到山县有朋参加了解决有关《华盛顿九国公约》的对策会议,但1922年2月6日缔结此条约时,山县有朋早在五天前就死去了;奏折说这个时期田中义一被派到欧美去了,实际上他去的是菲律宾;在奏折里有“福冈师团”的称谓,但事实上在福冈并没有师团;吉梅线的竣工日期是1929年5月间的事情,而1927年7月写成的奏折,却说它已经竣工了;奏折中还使用了“帝国主义”等不相称的用语。

    那么,《田中奏折》到底是真是假呢?既然它是田中义一递给天皇的秘密奏折,中国方面又是如何得知确切内容的呢?这就不能不谈到田中奏折事件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在日本亲手抄录《田中奏折》的当事人蔡智堪,另一个是得到《田中奏折》抄本并加以翻译和发表的当事人王家桢。

    蔡智堪,中国台湾人,曾经旅居日本多年。正是他通过当时任日本宫内大臣的牧野伸显的帮助,扮作补册工人进入皇室书库,得以将《田中奏折》抄录带出,并亲自赶赴沈阳交给时任张学良秘书的王家桢。王家桢将其翻译后,未敢擅自向外界公布,而是将它交给当时的中国外长王正廷,最终得以让《田中奏折》曝光。

    如果说《田中奏折》是伪作,那为何日本政府在《田中奏折》公开的第二天,就将当时书库的官员全部免职,蔡智堪也遭到拘捕,身陷囹圄,财产损失殆尽。而日本自1927年以后采取的一系列侵略扩张行为,则与《田中奏折》中所作的战略规划如出一辙,没有丝毫偏差。这又作何解释呢?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关于《田中奏折》真伪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其实,无论日本承认与否,历史已经有力地证明了日本帝国主义者想要征服中国乃至称霸全世界的狼子野心。即使在历史上真的从未出现过《田中奏折》一事,也不能改写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历史。

    ■佛朗哥为何没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受尽苦难和蹂躏的欧洲中,西班牙是一块快乐的绿洲。这是“国家主义运动”的成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