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西伯侯姬昌悟透了这个道理,后来离开羑里遍访明贤,拜会姜子牙,奠定西周王朝。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何谓显比?《说文》解释:“显,头明饰也。”《尔雅》解释:“显,见也。”显比是指光明正大地交往。“王用三驱”说的是什么意思?指君王打猎时让卫队从左、右、后三面把猎物驱赶到中间以便射猎。诫,用作“骇”,惊吓。 “王用三驱是显比,舍叛纳顺民吉祥”—光明正大地交往,君王采用三面包围的方法狩猎,网开一面,有意放走逃奔在前面的健壮的野兽,这也是遵循自然选择的法则,可以猎获一些孱弱的动物,放生那些健壮的动物以便繁殖旺盛的种群。对这种行为,乡野中的老百姓对君王狩猎毫不惊惧。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君王保持中正之道治国,平易近人,深入民众,人民欢喜。其二,遵循自然选择规律,不灭绝种族,给万物以繁衍的机会,其仁爱之心深深打动民众。君王亲比普天下的民众,以仁义之心治理天下。君王深入民间,与民同乐,百姓不惧怕君王,自然给君王点赞。 光明正大地交往,是应该广为推崇的美德。《周易程氏传》云:“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以臣于君言之,竭其忠诚,至其才力,乃显其比君之道;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逢迎,求其比己也。在朋友亦然,修身诚意以待之;亲己与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比之比己也。与乡党亲戚,于众人,莫不皆然。” 上六:比之无首,凶。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何谓“比之无首”?与众人亲密团结、互助友爱但自己不领先居首,将有凶险,说明自己将来没有可以归附的生活,无立足之地,将有凶险。凶险在于没有凝聚力中心,将出现无政府状态。 比之无首无所终,无以立足将有凶。 殷商纣灭天数尽,周公平逆心不妄。 现在,我们不妨选取历史片段,来看看比与不比有何区别? 周公平叛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亲比的典范。武王灭商后,为安抚商朝遗民,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留在商都。同时,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视武庚,历史上称之为“三监”。武王死后,他年仅十三岁的儿子成王诵继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他管理朝政。这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满,他们在外散布谣言,说周公有野心,想篡夺王位。一时谣言沸扬,引起了成王和大臣召公奭(shì)等人的疑虑。武庚见有机可乘,忙串通“三监”联合东方的奄(yan)(商朝古地名,今山东省曲阜市)、徐(今江苏省徐州市,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蒲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北有蒲姑城)等国起兵反叛。周公身处内外交困之境,恳切地对召公做了解释,表明自己决无篡位的野心,消除了召公的误解,稳定了周王室内部。随后,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罢黜霍叔,灭掉了东方五国,平定了叛乱。周公东征,扩大和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天大,地大,人众多,必须相亲相辅,亲比的动机必须纯正,亲比的原则必须诚信为本。内外、上下、彼此之间光明无私相比辅,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为友朋,才可获得吉祥。 当然,还必须择善固执,远恶亲贤,宽宏包容,切莫强求。 避免“比之无首,无所终也”之凶险,历史上的“尊王攘夷”颇耐人品味。 “尊王攘夷”出自《春秋公羊传》,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战争而大获赞赏,其事迹被后世称为尊王攘夷。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楚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南),与周天子结盟,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 次年,管仲,齐桓公因郑文公从首止逃脱盟会而率联军讨伐郑国。过了几年,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周朝西方少数民族为戎)、狄(周朝北方少数民族为狄)和南方楚国(长江流域诸侯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664年,山戎伐燕(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一带,今北京市及其附近),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今河北邢台市及周边大部分地区),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6年,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尊王攘夷”在中国历史上多为正面评价。朱熹说:“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顾炎武更认为:“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我们来看看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关于比卦洁静精微的总论与阐释—比卦的要义,主于上下、彼此间的“亲密比辅”的道理。 比卦先总称能“比”必“吉”,又分叙“比道”的三大要素:一、选择比辅的对象必须慎重,即“原”情“筮”意而后比;二、应比辅于有德长者,永守正道;三、亲比之时,移速不宜缓。卦中六爻,九五阳刚居尊,为被人比辅之象;余五爻阴柔分居上下卦,均为比辅于人之象。其中初六、六二、六四不失“比道”,各能获吉;六三亲比不得其人,上六居后无所比附,并失“比道”,或不利,或凶。就六爻间的联系看,其大旨在于,不论“比”于人,还是被人“比”,均当正而不邪、顺而不逆、明而不晦。事实上这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主、从关系的处理。九五所以能为一卦尊主,正是基于“大公无私”、以“信”亲下的原因,遂获众人争相比辅。程颐称其“众所亲附,而上亦亲下”(《周易程传注评》):实是“尊卑”关系至为融洽的象征。当然,作《易》者设立比卦的思想宗旨,或是偏向于维护、稳固“上层统治”着想,《彖传》所谓“比,辅也,下顺也”,已揭出这一微旨。荀子云:“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荀子?议兵》)这亦与下顺从之义相合。 第五节 中正博爱,亲密比辅共荣光 坚持中正之德,博爱民众,体恤民众,亲密团结,与民同乐,这是重要的治国原则,是赢得民心的根本。在治理企事业团体或家庭中同样适用。 坚持中正之德,博爱民众,体恤民众,亲密团结,与民同乐,这是重要的治国原则,是赢得民心的根本。此原则在治理企事业团体或家庭中同样适用,须臾不可离开,否则将离心离德,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 在家庭、团队、集体、企业乃至国家之中,成员间应该精诚团结,求大同,谋求理想、志向的一致;存小异,彼此宽容和尊重个性的差异,相互依存,同舟共济,互相敬重,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合作共进,共担责任,共享利益和成就。 中正治国博爱众,亲密比辅共荣光。 这是比较理想的和同的境界。团结与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能够为科学发展的中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是全民共同的使命,也是共同的光荣。 比卦警语箴言 比师互综地上水 水地柔密润四方地得水滋多柔润 水得地蓄涓涓淌地上有水甚亲比 贞正团结永吉祥以建万国亲诸侯 先王亲比树榜样不宁方来后夫凶 主动被动不一样以诚结友酒满缸 诚信美德永留芳内比团结凝聚力 外比匪人易受伤外比贤明共大业 贞正诚信善脉广贞正团结诚为本 远恶亲贤心不妄王用三驱是显比 舍叛纳顺民吉祥比之无首无所终 无以立足将有凶中正治国博爱众 亲密比辅共荣光领导核心有感召 同心团结有力量忤逆不归无善终 天下归一民心向殷商纣灭天数尽 周公平逆心不妄比乐和谐相亲辅 择善而从莫偏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