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 别为了面子死磕-《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第(3/3)页

    俗话说:“驴架子大、马架子大值钱,人架子大了不值钱。”装腔作势、傲慢无礼的人是很难得到尊重的,就算有人顺从,那也多半是碍于权势地位,心里未必真服。真正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即使再有资历、再有权势,也会表现得谦卑。没有架子,平易近人,才能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放低姿态,会赢得更多尊重

    有一个人早晨路过报摊,他想买份报纸,却找不到零钱,于是,他从报摊上拿起一份报纸,随手扔了10元钱,漫不经心地说:“找钱!”

    卖报的老人心中不悦,说:“我没工夫给你找钱。”说完,从他手里拿回了报纸。

    此时,另一位客人也遇到类似的情况,然而他却聪明多了。只见他和颜悦色地走到报摊前对老人笑着说:“您好!我手里只有这10元钱,可我想买一份报纸,您能帮个忙吗?”

    老人笑了,拿过刚才的报纸塞到他手里:“拿去吧,什么时候有了零钱再给我。”

    放低姿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在第二个客人看来,找零钱是老人给自己提供的额外服务,所以他才用歉意的口吻对老人说话。尊重是互相的,他之所以能得到卖报老人的尊重,正是因为他首先做到了尊重。

    想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放低姿态。刘备之所以被后世传颂,就是因为他能放低姿态,三顾茅庐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请诸葛亮出山。第一次去时,诸葛亮不在家,刘备没有倚仗皇叔的身份,把诸葛亮从外面拉回来,而是默默返回。不久,刘备第二次去请诸葛亮,书童说诸葛亮外出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临走之前,给诸葛亮留了封信。很多天过去了,诸葛亮那边一点儿消息都没有。

    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认为,诸葛亮并无真才实学,也许是故意躲着不见,劝刘备不要去了。张飞更是不以为然地说,要去把诸葛亮捆来见他。刘备斥责了张飞,第三次上门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坐下谈话。刘备询以治世大计,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占据荆、益两州,安抚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俟机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家帝业,史称“隆中对”。

    自打得了诸葛亮,刘备如鱼得水,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东联北伐,占荆州,取益州,军事上节节胜利,势力不断扩大,蜀国最终与魏国、吴国成三足鼎立之势。

    古人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刘备是皇叔,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在当时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两者身份是有天壤之别的,但刘备不顾身份的尊贵,放低姿态,亲自到诸葛亮家里去请他。只是这一点,已经让刘备赢得了建立蜀国的资本。

    李青过去是一家公司的部门主管,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家酒店的老板。酒店老板看他能干,便挖他到自己的酒店做了一名部门经理。

    一天,他与过去的老板在街上遇见,过去的老板邀请他一起吃饭,李青不好意思推辞,便笑着说:“别别别,应该是我请你才对。”就这样,两个人叫了几样小菜,在餐馆里坐了下来。

    席间,过去的老板和李青谈起了自己的创业经历,谈起了创业中的种种艰辛,说到动情处,他的两眼竟涌出了热泪。李青想不到曾经的老总会这样与自己交心,感到非常意外。

    谈完了往事,过去的老板打听了李青的近况。

    他饶有兴致地问:“小李,新的环境还适应吗?做得顺不顺心啊?”

    李青说:“现在的老板对我很赏识,给我的薪水也很高,而且还承诺给我分红。如果不出意外,年底的分红就能拿到30万。”

    过去的老板微笑着说:“这么看来的确不错。不过我认为,以你的能力,一年最少也应该赚到70万以上。”

    李青说:“您太抬举我了。我们的酒店规模有限,能赚到这些我已经很知足了。”

    过去的老板严肃地说:“千万别小看自己的能力。你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过目前的施展空间有限,这样下去,只会让自己的眼界越来越窄,不如回我的公司,和我一起接着干吧!”

    李青心里又惊又喜,说:“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我跳了槽,你竟然还肯让我回公司?”

    过去的老板说:“那个时候,我以为你辞职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但如今看来并不是那样。我是诚心诚意请你回公司的,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

    李青吞吞吐吐地说:“这……这怎么好意思呢?再说,公司人才济济,我回去以后还有适合的职位吗?”

    过去的老板笑着说:“这个你不必担心,我会妥当安排,不会委屈你的。”

    李青回到了公司继续发展,短短一年时间,他为公司创造了上千万的利润。

    放低姿态并不是低三下四,低人一等。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你尊重别人,把自己和对方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别人才可能对你推心置腹。

    ◎别吝啬赞美之词

    清末著名学者俞樾有一部著作,名为《一笑》,里面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一位京官即将到外省赴任,临行前,他去与老师道别。

    老师教导他说:“去外地不比在京城,今后行事更要小心谨慎才是。”

    学生说:“谢老师教诲,我已有充分准备,想来不会有什么麻烦。”

    老师问:“哦?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答:“如今谁不喜欢听奉承话呢,我备了一百顶高帽,只要见人就送,必定左右逢源,官运亨通。”

    老师听了这话很生气,说:“我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为官也罢,做人也罢,都要刚正不阿,你这么做实在太让我失望了!”

    学生说:“老师不要生气。我这么做也是出于无奈,当今世上,有几个人像老师一样高洁,不喜欢被人戴高帽呢?”

    老师听了暗喜,点头道:“这倒是实情。”

    辞别老师后,京官跟身边的朋友说:“一百顶高帽已经送出去一顶了,现在还剩下九十九顶。”

    虽然是个笑话,但却说明了一个问题:谁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就连那位教育学生“为人要正直”的老师也不能免俗。

    有的人不愿意说赞美的话,觉得那样做有拍马屁之嫌。其实,赞美和拍马屁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赞美是在抬高对方的前提下,不伤害自己的自尊,而拍马屁通常是在不自尊、不自爱的前提下发生的。赞美是发自内心地肯定对方的优点,而拍马屁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进行虚伪的吹捧。

    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卡耐基讲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一天,卡耐基去邮局寄挂号信,在他等待的时候,发现办事员看起来很不耐烦,于是,他决定试着赞美对方,希望他转变态度。轮到为他称信件重量时,卡耐基真诚地说:“真羡慕您的头发,要是我能有您这样的头发该多好!”

    听了卡耐基的赞美,办事员的脸上立即露出了微笑,紧接着,他整个人的态度完全不同了。此后,只要卡耐基在邮局见到那个办事员,就能得到对方热情周到的服务。

    遇到这种情况时,有的人可能会直接指责办事员的服务态度差,还有的人可能会找他的上级投诉,很少有人能像卡耐基一样,用一句赞美的话解决麻烦。仔细想想,说一句赞美的话,不但赢得了对方的好感,还会得到长期的热情服务,还有比这更划算的办法吗?

    人人都渴望获得尊重,只不过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有的人喜欢权势地位,有的人喜欢名声威望,有的人喜欢财富。如果你的赞美正好落在对方追求的那个“点”上,一定会令对方获得极大的满足。有心理学家说过:“每个人都有渴求别人赞扬的心理期望,人在被认定其价值时,总是喜不自胜。”

    我们不妨将赞美视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只需要略微思考一会儿,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虽然这样想有些功利,但很多时候,赞美他人确实能给你带来意外之喜。

    有一天,曾国藩和几名幕僚坐在一起,评点当朝的英雄人物。曾国藩说:“李鸿章和彭玉麟胸中有雄才大略,我比不上他们。我这个人从不阿谀奉承,这或许是我唯一值得夸耀的地方了。”一名幕僚站起来说道:“我认为他们二人各有长处。李公为人精明,谁也欺瞒不了他,而彭公威严,谁也不敢欺侮他。”曾国藩又问:“那么,你们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呢?”

    听到这话,在座的每个人都低下头去,苦苦思索。这时,忽然有一个负责抄录的年轻人站起来说道:“曾师德行出众,仁爱有加,谁忍心欺侮您呢?”这话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交口称赞。曾国藩更是笑逐颜开,连连说:“谬赞,谬赞,这话我可当不起……”

    那个年轻人起身告退后,曾国藩低声问:“这个人是什么来历啊?”有一名幕僚回道:“他是扬州人,家中贫困,以前当过秀才,做起事来还算认真谨慎。”曾国藩说:“这个年轻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堪大用。”没过多久,曾国藩升迁,就任两江总督之后,果然起用了那个年轻人,委任他为扬州盐运使。

    赞美他人不是阿谀奉承,而是一种尊重、期望和信赖,它能令对方产生好感,改善人际关系,于人有利,对自己又没有害处,何乐而不为呢?


    第(3/3)页